工商聯(lián)副秘書長:應該復蘇一個怎樣的經濟

2009-12-15 14:39:38      挖貝網

  文·王忠明

  (作者為全國工商聯(lián)副秘書長、經濟學家)

  現

  在的輿論普遍認為,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取得了成效,我國經濟已經走出衰退的陰影、企穩(wěn)回升,甚至國際經濟都已經出現了曙光。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,我們的4萬億財政刺激的直接目標已經實現,我們沒有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敗下陣來。

  但我們到底應該復蘇一個什么樣的經濟?我們的經濟如果還是跟國際金融危機發(fā)生之前那樣,依然是靠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污染,以“三高”來支持的這么一種經濟發(fā)展模式,這樣的經濟值得我們復蘇嗎?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、經濟發(fā)展方式依然是粗放的,這樣的經濟即使復蘇了,也值得我們去慶賀嗎?我覺得是令人懷疑的。

 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,雖然中國首先走出衰退,但不意味著我們勝利,并不意味著在下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當中我們占領了戰(zhàn)略制高點。我們曾經一度認為帝國主義的警鐘敲響,美國一度走衰,雖然美國沒有像我們這樣率先走出所謂的經濟衰退的陰影,但是很可能在下一輪的國際產業(yè)結構調整當中、在下一輪的市場競爭當中又獨占鰲頭。原因就在于,它始終有一種非常清晰的國家戰(zhàn)略意識。

  奧巴馬上臺之后,直接迎接國際金融危機的襲擊。他是用什么來迎接的?他整個過程都嚴格按照市場經濟,絕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,是國有化、是政府干預,這是最大的誤讀。我們對于華爾街風險是一種誤讀,而誤讀華爾街風險意味著最大的風險,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成長中的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國家。美國的整個政府救助,絕不是財政直接劃撥的,而是劃給了銀行,這意味著錢是要還的,而且現在在研究退出。

  美國是要聽證的,政府會讓你講清楚,你為什么會落到這個下場?而我們的企業(yè)發(fā)生虧損之后,依然可以對政府無償救助抱有希望。所以我們的這些方式、這些思維沒有任何改變,我們這樣的經濟值得復蘇嗎?

  很可惜,我們又錯過了一次經受鍛煉的機會,最主要是歸于我們體制。我們已經支付了沉重的代價,這4萬億就是我們的學費。我們交了錢是非常珍貴的,我們已經夠買到聰明了。但是我們聰明了嗎?我們看到了創(chuàng)新的氣息了嗎?

  增長方式轉變、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一切問題均衡,當然這都需要有一個過程。然而我們特別需要的是,必須要有堅定、清晰的意識。不能犧牲“調結構”來保增長,不能以放棄中長期利益來應對當前。不能忽視對戰(zhàn)略制高點的追求,來獲得所謂低層次的復蘇、淺層次的復蘇。

  現在講企業(yè)融資難,特別是中小企業(yè)融資難,但在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,貸款放量如此之大,我調查了很多企業(yè),融資比任何時候都容易。

  對于中國的企業(yè)來講,最難的將是什么?是創(chuàng)新。你拿了錢干什么?還去做那種低價值的鞋子、襪子等已經過剩的生產能力?還去煉鋼、煉鐵,還去搞附加值的出口?沒有國際金融危機也該調整。國際金融危機無非是把問題更加尖銳、突出而已,不能把所有問題歸于國際金融危機。我們經濟發(fā)展的周期性影響,使得企業(yè)現在面臨著復雜的局面,不能完全歸因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。

  人力資本理論的創(chuàng)始人、諾貝爾獎得主蘇爾茨說過一句話,人類的未來不是由空間、能源、耕地決定的,人類的未來是由智慧決定的。聰明的人類會有所發(fā)現,可再生能源會出現的。地球上沒有能源了可以去其他星球開發(fā),沒有問題的,但是關鍵是我們的人力資本,人的智慧。

  “做大、做強”不應該是國有企業(yè)的價值取向,他們應該為社會提供優(yōu)質的公共品服務,我們的國有資產怎么能夠簡單地去搶“地王”呢?當非公經濟和國有企業(yè),民營企業(yè)跟國有企業(yè)發(fā)生競爭時,經濟發(fā)展一定是扭曲了。從經濟屬性上講,國有經濟與非國有之間不應該構成競爭關系。因為國有企業(yè)、國有資產、國有經濟,有他理所當然發(fā)揮天然職能的領域。

  有所進、有所退、有所為、有所不為,十五屆四中全會已經很明白了。有所為、有所進搞得熱熱鬧鬧,有所不為、有所退這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經濟新聞、企業(yè)新聞。國有資產數量再大,也是納稅人的錢,是非常稀缺的資源,應該用到公共品和社會保障體系上,但是國家安全應該有所作為。

  在旅游業(yè)、商貿、房地產領域,國有企業(yè)應該堅決地退出,這是市場經濟秩序的內在規(guī)定。這些現象,我認為很值得思考。

相關閱讀